苏力新书: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 麦读书店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是苏力教授的新书。
先看书名。「大国」不是「古代中国」,这就不仅仅将古代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对象去研究,而是将其作为大国自我构成的一个范例,从而上升到对大国宪制的一般理论探讨。
再看作者「自序」。解决了麦读君一直以来的疑惑:为什么法学院的法律总是与「枯燥」联系在一起?苏力老师答:
在当今,尤其是中国法学院,法律和制度的学习和研究太容易失去社会历史语境,失去针对性,既不针对困扰人的一般性难题,也不考虑具体时空地理。原本针对具体时空中具体问题创造、衍生发展出来的法律、制度和原则成了答案,成了信条,然后就成了教条,只能遵循和恪守,最多略加演算和演绎,却不能生动鲜猛地刺激当下中国法律人创造性地思考和应对他们面对的复杂难题。……对于现代以来的中国来说,如果失去了具体针对性,不关心具体时空中的那个难题,仅抽象讨论法律制度,或讨论抽象的法律和制度,自然就说不出什么道理。没有问题,又没有道理,就一定枯燥乏味,就一定说不出历史中国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最近读叶嘉莹的李商隐,很多诗词有了与之前不同的体会。李商隐被牵连到「牛李党争」里,一生抑郁不得志,写了大量的诗词来抒发这种愤懑和哀伤。然后就被后来的人看(误)成(会)是一个很浪漫的、很懂得体贴女性心理的诗人。我想再深一层探查:为什么要用闺怨词表达政治生活的缺憾?皇帝欣赏的人为什么也躲避不了党争 ?精英政治是如何左右诗人的命运的?李商隐的诗和苏东坡的词,所指向的制度又有何不同?大国的宪制,影响了当时当地的人,还影响着诗歌与文化,当时的人(至少士的阶层没问题)欣赏这些可能没有理解障碍,但今天的人解读就有很大的困扰。苏力老师答:
上小学时就知道,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科举和皇帝,诸如此类的。这些制度对于中国的宪制意义,对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政治文化精英来说,也许是一目了然,根本无需分析展示,无需理论逻辑来演绎。面对着紧要急迫的生存和治国难题,他们总是精炼地断言,诸如「齐家治国平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类的,不说理由,也不容分说。若你总不明白,那——也许你就不是这个「料」。他们不说道理,只是一代代用历史叙事,相互交流并传承。……但由于现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变迁,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文化下移,教育普及,也由于当代长时段的和平,对于一直待在大学校园的起码这两三代法律人来说,以及对于以——甚或有时只能以——「萝卜多了不洗泥」方式出品的法学生来说,即便他们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追求,只要不置身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语境,也很难理解这些历史制度的曾经和至今的伟大意义。
我们的先人,在这片特定的土地上,这块后来才被称为中国的土地上,为了活下去,用什么样的智慧造就了什么样的制度,由此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法律文化和文学艺术。这是一个大哉问。《大国宪制》是一次尝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苏力教授尝试以社会科学的进路来讲述中国宪制的道理,「展示为什么这些在我看来对于中国非常重要的制度或实践会发生」。
然后看内文。以下图片来自麦读订制版《法韵中华日历》,文字来自《大国宪制》。这两本书一前一后出版,在麦读君看来简直是天作之合,不揣冒昧,将它们合起来做了一个「图解中华法律文化」的 fushion。(点击图片可放大观看)
事实上西周的统一程度,在我看来,可能超过罗马帝国——想 48 31582 48 15264 0 0 3685 0 0:00:08 0:00:04 0:00:04 3685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雅言」,想想更早时候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战国时期,就有了由土地、人民和政事“三宝”构成的(诸侯)明确的国家概念,有明确的疆域(country)和文化认同(people/nation),而不只看政事或君王(state)。特别是鉴于「天子」概念本身意味着至高无上(sovereign),可以说西周已有了完全现代的国家概念了。——《大国宪制》P006
尽管用了家国天下来概括中国宪制问题,但本书并不接受《大学》和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和理论。因为这个逻辑不成立,也因为从一开始这就不是对家国天下关系的唯一理解。即便在儒家传统中,也不是。后世历代政治文化精英的政治实践也一直表明他们清醒且务实地意识到,也更多是从政治和宪制层面理解,家国天下三者其实是,且一直是,中华文明这个政治体的宪法实践必须同时综合考量,必须兼顾的三个关键领域。政治文化精英于其中不可能真的「修齐治平」,按部就班,处处圆满,样样兼顾。他们常常必须有所取舍,甚至有所牺牲。——《大国宪制》P029
我希望提供一种研究宪制问题的立场、视角和进路,甚至是范式,加入目前,不限于中国国内,宪制/法/政/法律研究的学术竞争,但不是学术政治的竞争。
第一章主要借助有关早期中国的未必可靠的零星历史记载,更可能只是古人事后的感悟或概括,概括讨论夏商周三代政治治理中已经浮现的早期中国的一些宪制麻烦,以及后人记录或抽象的一些制度应对。
随后两章讨论作为宪制问题的「齐家」:第二章集中讨论父子和兄弟这一纵一横二维关系,如何组织构成了历史中国的村落,灵活有效地适应了各地情境,省却了若由国家治理所需的人力、物力和信息。第三章讨论男女关系,这是前两种关系因此也是村落制度得以持续的关键。
第四章讨论以往因西方宪制或宪法理论不讨论,似乎理所当然或天经地义不得进入现当代宪制研究视野的军事宪制问题。由于历史中国多民族甚或多文明相互依存但不时也会激烈冲突的大格局,军事问题也因此一直是中国宪制中无论是「治国」还是「平天下」的核心问题之一。
第五章讨论中国作为疆域国家的行政区划问题。疆域大国,无论历史上如何制度表达,封建或郡县或州府,都涉及现代政治学和法学中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宪制问题。
第六章首先关注国家强加的度量衡统一,这是农割中国的税收财政基础,也曾深刻、全面且久远地塑造了入主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第七章集中关注历代中央政府如何通过国家干预,推进大国内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以便在松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从经济上建构和整合中国。
第八章讨论支持和保证国家上令下达统一治理的文字和官话。
第九章接着第八章的文化宪制讨论,分析为确保中央集权官僚制有效运行,历史中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政治精英参与国家政治治理的选拔制度及其演变。
第十章讨论作为制度的皇帝。中国的皇帝制本身隐含了一系列独特于西方君主制的问题,因此很有理论意味。
第十一章讨论历史中国的人民或百姓,但不是「公民」。因为历史中国,除第九章讨论的源自村落的少数政治文化精英外,并没有西方近代民族国家或古希腊或中世纪意大利城邦,也没有以各种形式能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的公民。——《大国宪制》PP040-043,有删节
后世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注意选任优秀地方官员担任宰相,同时也常常选择朝廷内主政一部门的官员出任各地行政主官,增强京官的地方工作和全面工作经验。……了解基层,了解问题所在,令决策更符合底层实情和社会需要,既有针对性,也有可行性。特别是要避免在中央集权制下,因行政主官异地为官且调任频繁有可能管不住当地属吏,甚至被下属左右,导致「官清如水,吏滑如油」的现象。——《大国宪制》PP040-043,有删节
看完文章,是不是感觉《大国宪制》《法韵中华日历》两本书配合起来学习、阅读很有道理:)
↓↓↓点击下方一键收入两本书